浙江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
联系客服 准备开聊 15857777620 方老板 领取优惠

浙江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

2019-10-17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以下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中小学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养,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重要媒介。
(二)加强中小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符合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中小学实践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客观需要。
(四)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和谐理念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优化功能、注重实效,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安全高效的要求,推动我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健康、科学、和谐发展。
    二、实践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实践基地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建立规模适当、富有特色、功能完备的实践基地;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设立能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实践场所。争取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一批省级示范性实践基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机制健全、特色鲜明、充满活力、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地体系,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标准化和现代化程度等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二)实践基地建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资源、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状况,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城乡结合、各具特色;可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县(市、区)独立建设、邻近县(市、区)共同建设或分步建设等不同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各地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改造实践基地,避免现有资源的浪费。同时,各地应高度重视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积极安排学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
(三)实践基地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要形式,也可以吸收社会其他投资,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实践基地的投资格局。
(四)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践基地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能部门,做好实践基地规划布局、项目设计、设施配备、队伍建设和规范管理等工作。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统筹解决基地建设的用地、资金、编制、收费等问题。
(五)实践基地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实践基地的经济效益,补充实践基地运作所需要的资金,使实践基地逐步走上自我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实践基地一般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应按照要求设定法人代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教育部门应根据当地实践基地特点,结合学校课程设置,把实践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使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学校应严格按教学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基地活动,使基地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
(七)实践基地的环境选择、设施建设、活动设计和学生往返交通、生活安排等都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严格的安全保障制度,实行安全责任制,确保实践基地活动万无一失。
    三、实践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践基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应以服务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实践基地一般应该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一)德育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通过健康向上、怡情益智的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崭新载体。使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的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转化为高尚的行为。
(二)体验与实践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际体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科技素质、艺术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强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在凝结过程中所融入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
(三)探究与创新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平台。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检验,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四)个性发展与特长发挥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特长紧密联系,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的园地。通过设立崭新的学习领域,形成新的课程形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基地趣味性活动,愉悦身心、扩大视野、张扬个性、展示特长,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服务与经济功能。实践基地与当地经济、文化互联互动,为当地经济、文化及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充分注重社会效益、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同时,以科技为支撑,努力把实践基地建成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经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实践基地的项目设置
    实践项目的设置应遵循教育性、实践性、探究性、安全性、趣味性兼顾原则,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相结合,与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设置应包含生活和生存教育、劳动和生产技术教育、科普和创新教育、国防军事教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根据我省课程改革要求和各地实践探索,实践基地可根据实际选择性设置如下基本项目:
(一)素质拓展。有规范的拓展训练场所和设施,跑、跳、投、攀、爬、跨、跃等训练内容不少于五项。
(二)家政训练。有能适应家政劳动训练需要的场所和设施,对学生进行自理、自立、自强等生活和生存能力训练。
(三)科普教育与制作。有两个以上科技制作活动室或独立的科技馆(园),配备相应软、硬件。“三模一电”(航空、航海、汽车模型,无线电)等科技、观察、体验、制作活动项目不少于五项,进行电子与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生物、环境、气象与天文、医学等各类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初步教育。
(四)安全与健康教育。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三防”(防空、防火、防辐射)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卫生防疫教育等活动场所或活动室,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医疗保健和自护、自救、互救技能训练。
(五)劳动实践。建立供学生进行基本劳动实践锻炼和感悟劳动技能的场地与设施,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
(六)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配备相应的设施开展基本的军事训练,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
(七)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场所,配备相应的制作设备、工具和材料。
(八)环境保护教育。设置环境保护教育教室,配备基本挂图、音像、实物等设施,开设生态保护、环境污染与预防、地球保护等环保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九)电子电工实验。设立电子、电工技术常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进行普通家用照明电路和小型家用电器等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简单维修实践,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表,掌握简单电子电路的安装方法。
(十)现代农业实验。建立农业知识教室和现代种养实验园地。农业知识教室应配有足够的挂图、音像教材等资料,使学生了解无土栽培、立体种养、组织培养、基因转移等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术,进行现代农业的教学与实践;有条件的现代种养实验园可以成为当地农牧渔果业的示范性实验园。 
(十一)工业生产。设置能让学生参与简单工业生产的实践项目,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供学生参观、了解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工业生产场所,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十二)海洋教育。布置海洋知识宣传场地,使学生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认识,激发学生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
(十三)人文地理教育。设立当地人文、地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地理,熟知当地古今名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十四)法制教育。设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赌博等的法制教育展室,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十五)通用技术教育。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选修模块可设置在实践基地,一方面使学生实践基地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使通用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五、实践基地的场地与设施
(一)基地选址。实践基地一般应选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应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地震断裂带、山丘地区的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河湾及泥石流地区、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不应与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监狱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通航河道等不得穿越实践基地。 
(二)基地规模。实践基地总占地面积一般应不少于50亩,建筑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配备供雨天活动用的风雨操场及足够的专用活动教室。基地实际规模应与所覆盖的学生数量相适应,能满足每学期小学生有不少于5天、中学生有不少于8天的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以农业为主的实践基地,总占地面积应不少于100亩,要充分利用当地农场、农技推广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农业知识和实践的教学活动;可在满足学生劳动技术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
有工业生产实践项目的实践基地,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工业资源开展活动。要积极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训基地或当地合适的工业生产企业设立项目,开展实践活动。
(三)基地设施。各实践项目相关的教学仪器、工具、设备,应按基地规模和有关标准配备。实践基地应建有供寄宿师生课余时间进行活动的场地、器具和图书阅览室等。配备器材可参照相关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目录,并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经质量检测合格。
师生用餐食堂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有关的安全、卫生标准,安全、卫生设施必须齐全完好,操作人员应取得健康证明,并持证上岗。实践基地饮用水应符合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实践基地应建有能处理一般伤病的医务室,有医护人员,遇急诊或重大伤害事故时,能及时送医院就诊。医务室器材配备参照《中小学卫生室器械与设备配备目录》。
    实践基地应按设备特性和可燃物的种类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并定期对基地内所有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和保养,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实践基地供电系统宜使用TN-S或TT系统,应安装剩余电流保护器和过电流保护器。室内电气布线应按GB 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进行。
    实践基地室内照度和照度均匀度应按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室内照度不低于300lx,照度均匀度不小于0.7,并应防止眩光。
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应按GB 50325-2001《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18580-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 18581-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3-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4-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等有关标准执行。室内通风换气应符合GB/T 17226-1998《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
    六、实践基地的管理
    实践基地应当根据所具有的功能和担负的教育职能做好所覆盖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计划与活动安排;根据自身规模和特点设置内部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绩效,增强发展活力和提高服务水平。
(一)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实践基地要加强对人员、设施、物资、经费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教育科研工作,根据需要不断进行活动项目创新,优化、完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践基地应注意积累活动的档案资料,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与专业培训。各地教育部门应将实践基地的师资队伍管理纳入当地教育管理体系,根据实践基地的规模和特点,配备能满足基地教学和管理需要、结构合理、有专业特长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充实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师的继续教育除纳入教育部门正常的教师培训外,要根据岗位需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三)加强教育教学计划与管理。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应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实施。实践基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教材的选定或编写以及活动项目实施规程的制定和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工作,将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工作与综合实践课的成绩评定相结合。
实践基地应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就接纳学生实践活动与学校签订协议(合同),基地每次接纳学生活动,应有详细记录,包括学生人数、年级、活动项目(内容)、活动时间、辅导教师、活动效果、安全情况等。
(四)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实践基地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配备安全保护人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开展活动时,要有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和防护设施,明确责任,认真落实。
    实践基地应对中小学生进行自护自救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学生往返基地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中小学生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鼓励学校投保校方责任保险。
(五)加强财物管理与经营开发。建立独立的基地财务制度和财产管理制度。本着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的宗旨,尽量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基地的运作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学生参加基地活动,可以按成本收取费用,成本的核算要商请当地教育、物价部门的同意。 
    有条件的基地可以把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因时组织好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积极扩大经济效益,为基地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实践基地在确保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可以面向社会开放。实践基地进行市场运作,取得的利润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和项目的拓展、深化。

d3d75272b3f4e64e8e9a3142a3f2cfe6.jpeg



备案号:浙ICP备15004828号 -1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4340号